界面新闻见习记者|蒋习
优艾智合冲刺移动“操作机器人第一股”,计划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9月26日,港交所官网显示,合肥优艾智合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优艾智合)向香港联合交易所递交上市申请,计划通过第18C章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中金公司担任独家保荐人。
2023年3月,香港联交所在《主板上市规则》中增设第18C章,为尚未盈利但具备高发展潜力的科技企业开辟了上市通道。
如果上市成功,优艾智合将成为港股市场“移动操作机器人第一股”。
成立于2017年的优艾智合,主要为半导体、能源化工、锂电、3C等行业提供“一脑多态”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包含高泛化智能模型以及具备感知、移动、操作能力的多形态机器人。
招股书显示,该公司是全球最早探索具身智能技术并实现规模应用的机器人厂商之一。按2024年收入计,该公司在移动操作机器人公司中排名全国第一。
具身智能机器人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物理实体深度融合的机器人,能够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学习决策并与物理世界进行动态交互,主要形态包括移动操作机器人、自主移动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等。
其中,移动操作机器人是指兼具操作和移动能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移动操作机器人能够实时感知环境变化,并借助高效的学习算法优化自身行为,实现与物理环境的动态交互,展现出高度的智能性和适应性,从而高效完成复杂多变的任务。
成立至今,优艾智合总计完成9轮融资,获得多家投资机构的青睐,包括软银亚洲、IDG资本、海纳华、蓝驰创投、真格基金等。在完成IPO前的最后一轮融资后,优艾智合的估值为20.8亿元人民币。
目前,该公司的单一最大股东集团包括创始人、CEO兼董事长张朝辉,创始人梅雪松,创始人、CTO边旭,以及员工持股平台西安优艾,合计持股约30.24%。其他重要投资方包括海纳华、蓝驰创投、SBVA实体等机构。

近年来,优艾智合业绩增长显著,但仍未扭转亏损局面。
2022-2024年,该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0.78亿元、1.08亿元和2.55亿元。其中,2024年同比增幅高达136.7%。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27亿元,同比增长27.6%。
同期,公司净亏损分别约为2.35亿元、2.60亿元和2.00亿元。其中,2024年亏损较上年有所收窄。然而,今年上半年亏损额为1.4亿元,较去年同期扩大35.7%。

从应用场景看,工业物流场景与巡检运维场景收入均呈增长趋势。工业物流场景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收入分别为4664.7万元、6244.4万元、1.38亿元、7781.3万元,占总收入比例分别为59.9%、58.0%、54.2%、61.3%。
巡检运维场景同期收入分别为3124.9万元、4522.7万元、1.17亿元、4917.9万元,占总收入比例分别为40.1%、42.0%、45.8%、38.7%。
优艾智合的毛利率近年来持续改善,从2022年的11.2%提升至2024年的35.2%,并在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至38.1%。
招股书解释,毛利率提升主要得益于规模效应下采购及制造成本降低,以及高毛利的半导体行业解决方案收入占比上升。
从现金流向来看,优艾智合的主营业务尚未形成自我造血能力,主要现金来源依赖于外部融资。2022年至2025年中期,该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额分别为-1.73亿元、-0.94亿元、-0.79亿元、-1.06亿元;融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分别为2.06亿元、0.94亿元、1.42亿元、1.53亿元。
在研发投入方面,近年来优艾智合研发投入的绝对额与占比双降。该公司2022年至2024年的研发投入分别为8072.2万元、6742.5万元、6239.8万元,呈现下降趋势;研发开支占总经营开支的比例分别为42.1%、38.7%、38.4%。
2025年上半年,优艾智合显著增加了研发投入。其研发开支为4264.2万元,同比增长82.3%。该公司表示,这一增长主要源于扩大研发团队所带来的雇员福利开支增加;因额外研发活动,材料成本增加;以及委聘第三方研究机构所产生的专业服务费上升。
根据香港联交所第18C章规定,“已商业化公司”需满足最近会计年度收入至少2.5亿港元,市值不低于40亿港元,且研发开支占总营运开支的比例不低于15%等条件。
优艾智合2024年营业收入刚达到“已商业化公司”的门槛。尽管其研发投入呈下降趋势,但仍符合香港联交所第18C章关于“研发开支占总营运开支的比例不低于15%”的规定。
优艾智合在招股书中明确了此次IPO募集资金的主要用途。
资金将重点投入以下方向:持续推进具身智能技术研发,以提升核心研发能力;用于多功能中心的建设与升级,该中心规划具备研发、运营、组装及产品测试等综合功能;选择性地寻求国内外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系统的战略联盟、投资及收购机会等。
当前正值机器人行业爆发期。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数据,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在2024年达到820亿元,预计将进一步增长至2030年的3675亿元,2024-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28.4%。

中国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于2024年达到287亿元,预计将进一步增长至2030年的1426亿元,2024-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0.6%。
据招股书介绍,当前全球及中国移动操作机器人市场的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多数厂商仍处于技术研发和商业化的早期阶段。在2024年,仅有少数头部企业实现了产品的规模化销售且收入规模超过1亿元。
以2024年收入计,优艾智合已成为全球市场第四大参与者,市场份额为2.8%,并是中国市场最大的参与者,市场份额为7.1%。
优艾智合赴港上市并非机器人行业个例。
“中国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02432.HK)于2024年12月23日正式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该公司亦是港股第三家采用18C规则成功上市的特专科技公司。值得一提的是,越疆科技今年上半年仍未能实现盈利。
今年以来,多家机器人领域公司冲刺港交所。据高工机器人统计,截至2025年九月初,今年已有15家移动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公开向港交所递表,申请赴港上市。

上市并非易事。据高工机器人报道,证监会数据显示,从2023年实施新规以来,截至今年9月5日,境内企业境外发行备案的通过率只有48%。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