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一直是中华文明的“国家名片”。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被视为清代陶瓷史上的高峰而备受追捧,代表了当时的陶瓷艺术成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之际,9月29日,包括60件/套清代精美瓷器的“流光溢彩——国瓷(清代)精品技艺展”在日本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对外展出,并将于10月6日移展至大阪世博会中国馆。
据悉,过去的中日文物交流,更多聚焦于两国共同珍视的唐宋佛教艺术、书法绘画、以及日本深受影响的唐宋茶道器具等主题,清三代瓷器在日本的大规模展出,尚属首次。“流光溢彩——国瓷(清代)精品技艺展”由中国驻日本国大使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提供协助支持,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承办,国文煊(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惠风阁艺术品中心主办。

展览现场
对话|吴稚亮:收藏见证的是真正的文化传承
澎湃新闻:这次在日本展览的缘起是什么?
吴稚亮:大阪世博会影响非常大,世博会是世界文明对话的广阔舞台,也是中华文化走向未来的金色桥梁。承蒙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中国驻日大使馆、文化部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及各界同仁的支持与厚爱,我倾半生所藏的瓷器珍品得以同时亮相大阪世博会中国馆与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展出,既惶恐,更感恩,这次展览能进大阪世博会,关键是展品本身的质量,此外,很多事务性的工作还要感谢策划人徐迪旻的支持。
我从事收藏已经几十年了,主题很明显,主要是清三代瓷器。当然,我也有唐宋元明清的藏品,但我这里展出的就是清三代。

东京中国文化中心,收藏家吴稚亮与青花红彩描金云龙纹大盘,
清三代瓷器代表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成就,其造型、纹饰、色彩搭配体现了极高的美学境界,是“工匠精神”的极致体现。这些瓷器不仅是日用品或陈设品,其纹样(如人物故事、山水花鸟)、款识、器型等都承载了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信息,是研究清代历史的“活化石”。我把收藏的界限放得很窄,但可能很深,这是我的一个想法。
澎湃新闻:印象里日本似乎极很少有中国清三代瓷器的展览?
吴稚亮:其实日本之前就没有办过中国清三代瓷器的大规模展览,我们这个展览从收藏而来,有几个特点,一是专题性,二是对我们收藏的份量有信心的。我常跟别人说,上海是一个非常非常深不可测的城市,真的是“中国收藏的半壁江山”,比如百年前清皇族的一些贵族、官僚后代,很多都在上海,积淀下来的收藏品很精,还有世家大族,我这样的瓷器收藏如果在别的城市,是不可能的,也只有在上海,也可以完成这些瓷器的收藏与规模。
澎湃新闻:从事收藏几十年,你感觉最大的乐趣是什么?
吴稚亮:这些收藏是几十年心血结晶,真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其实收藏是人的本性,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对传统文化特别喜欢。从事收藏就要收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假如说你收一件东西不能与它朝夕相处,那就不要收它,即使一件东西是现代的,如果能跟它朝夕相处的,我觉得就一定有它的价值在里面,就可以收藏。
澎湃新闻:把玩之间,日夕观摩,其实也给人源源不断地带来愉悦感。
吴稚亮:是啊,比如一件乾隆的小杯,我感觉在手上真是百看不厌的。
澎湃新闻:有句话说“过眼即藏”,人生有限,收藏并不是真正的拥有,但收藏因为享受其间的乐趣,又似乎可以永远的拥有。
吴稚亮:像我们这个年纪就意识到了,人生都是过客,今天我在欣赏一件文物,可能几百年、几千年都会传下去,人的寿命总归是有限的,过去就过去了。书法、绘画、文才,这个就是艺术长,生命短。像苏东坡的文章到现在大家还在读,他的文字、文章、诗词这些,永久存在。有一天晚上我在读南唐后主李煜的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当时他可能就是一张纸,一支笔,但其中蕴含的人生意义,美学情感,却是永存的。他的情怀情感,我相信几千年都会传下去,这个感情太丰富了,我们就在悟这个人生道理,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真的很短,如果说能把我一辈子的收藏在博物馆展现出来,也是一种传承。

吴稚亮(中)在东京中国文化中国展出现场
澎湃新闻:如果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的话,您的收藏之道是什么?
吴稚亮:收藏之道,先收后藏,更在“究”与“传”。首先必须要保“真”;第二是精,看这个瓷器,器型好不好,要入眼,器型很重要;此外,还要“精”,保证“完美”,旧器如新,要完整。我的收藏,其实应该放在博物馆的,如果放在一个私人的地方,朋友来看看,总是有限的。
澎湃新闻:收藏中有没有挫折?
吴稚亮:当然有,我们初期收藏的时候,光有资金是不行的,收藏成功的要诀,一是经济基础,二是要有眼光,三是舍得,比方说如果“吃了药”有了挫折,其实也正常,不会因为“吃药”就不去收藏了,还得勇往直前,锲而不舍,不断学习,一路到底,就像我们万米跑,今天规定要跑一万米,我跑了9999米不跑了,那是前功尽弃,你必须要跑到终点,而且最好还有一个名次。
澎湃新闻:这次您收藏的瓷器,如果选一件最重要的瓷器,您推荐哪一件?
吴稚亮:一件清代乾隆彩描云龙纹的大盘。这次展览以后,我们还会到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地展览,然后再回到上海举办展览,这些收藏是心血所系,但最终,我还是想捐给一些给国家级博物馆,回归国家。其实收藏这些重要文物,实际上对个人而言真是精神升华,收藏之乐,感觉真的到了另外一个境界,有时什么东西都会忘记,仿佛是一个忘我境界,真所谓“人生短,而艺术长”,收藏见证的是真正的文化传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