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是《志愿军》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为了争取和平,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牺牲,保家卫国。英雄们既在前线,也在后方。他们中有战士,也有谈判代表。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这正是将影片命名为“浴血和平”的用意所在。
《志愿军》三部曲表现宏大历史事件,首先要做到尊重历史事实。第一部聚焦决策出兵,第二部围绕抗美援朝战争第三到第五次战役展开,第三部就到了“边打边谈,以打促谈”阶段。我们希望有新意地展现这一进程,让今天的观众看到中国文化与智慧在谈判中发挥的作用,感受到中国人在战争中的勇敢、坚韧、不屈不挠。比如,影片中姚庆祥在中立区宁可牺牲自己也坚持不出枪,一个普通战士能有这样的胸襟气魄,这正是中国文化的力量。再比如,6万页文件连夜修改好了交给对方,让欺人者无地自容。
黄继光是家喻户晓的英雄。课本中那句“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是每个中国人对黄继光最深刻的记忆。如何把这个人物刻画得细腻动人?我们斟酌了很久,决定着力于他的两次摔倒——当身体两次重重砸向地面,那声音让观众感到骨头碎裂般的剧痛。正是这“摔碎”后依然爬起的坚韧,让他最后的猛扑,不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血肉之躯用尽全力的抉择。
黄继光是英雄,也是普通人,一名牺牲时才21岁的战士。影片展现英雄在战场上的勇猛,也讲述他作为普通人的牵挂。他想写好自己的名字,给远在祖国的母亲回一封信。他义无反顾地奔向战场,一句“别告诉我娘”,透露出做好必然牺牲的心理准备。
《志愿军》三部曲里有150多个人物,我们希望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捕捉更多闪光的人。剧情设计上,我们在人物姓名中嵌入“赵钱孙李”,意在讲述“这就是中国人的故事”。李默尹、李想、赵安南、孙醒等角色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更多面、更鲜活的人物形象。英雄也是普通人,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关键就在于当重要瞬间来临时做出怎样的抉择。抉择的背后,是中国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志愿军》三部曲的创作历时整整5年。对热爱电影的人来说,漫长的时间意味着对质量的追求。这5年,我们带着一股劲儿。哪些部分还不够好,就一定要改进,精益求精。这是一次终生难忘的创作。我们想表达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永远不会被遗忘。年轻的、牺牲的生命,永远不会隐没在历史之中,“志愿军”3个字是我们永远的荣耀。珍爱和平,是对英雄最好的铭记。
(作者为电影导演,本报记者任姗姗、刘阳采访整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