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剧场中,看一场“正在发生”的大卫林奇电影,是什么样体验?10月31日至11月2日,比利时殿堂级舞团偷窥者(Peeping Tom)舞团将携其代表作品《舱中谜事》登陆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连演三场。
作为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舱中谜事》的上演不仅是偷窥者舞团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首度亮相,而且是全国仅此一站的独家艺术盛宴。沪上舞蹈名家杨新华的独家加盟,也使得这次演出成为一场跨文化、跨地域、跨时代的艺术共鸣。


《舱中谜事》剧照
偷窥者舞团由国际知名编舞家加芙列拉卡里索与弗兰克沙尔捷于2000年创立。二十余年来,舞团凭借其独特的舞蹈剧场语言,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并屡获殊荣,先后斩获英国奥利弗奖、梵克雅宝芭蕾舞大奖、墨尔本国际艺术节赞助人奖等荣誉,已成为国际舞台上现象级的存在。
作为舞团近年来创作的代表之作,《舱中谜事》以其“大卫林奇式”的超现实美学、电影级质感与惊悚悬疑的肢体叙事享誉世界,荣获西班牙评论家奖“最佳国际舞蹈演出”,以及法国巴黎歌剧院“赞誉奖”和奥利弗奖“最佳新舞蹈作品”提名。


《舱中谜事》剧照
值得一提的是,《舱中谜事》每到一个城市演出,都会邀请当地演员参与创作,出演剧中一名中老年角色,用他们的身体记忆与文化气息,为作品注入专属于此地的独特风貌。这一次《舱中谜事》来到上海,特别邀请到了上海著名芭蕾艺术家杨新华出演。他精湛的舞技与独特的艺术气质,也将为这部作品注入全新的东方韵味。
偷窥者舞团的作品,往往从写实场景出发,进而打破时间、空间和情绪的逻辑,营造出超现实的舞台空间,以映射出角色复杂心理世界。而观众则被带入潜意识的世界,去探寻人心深处的隐秘角落。通过丰富的舞台意象,将人与环境、与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渐次铺陈而出,引人入胜。
本次上演的《舱中谜事》也延续了舞团风格,用充满张力和戏剧性的肢体语汇,撕开日常表象,直抵人性深处的隐蔽,去引发对人类的未来、人际关系、权力、未知、他者、精神性与变迁的深刻反思,是一场融合了舞蹈、戏剧、电影与心理叙事的跨界实验。



《舱中谜事》剧照
作品改编自卡里索和沙尔捷两位编舞家为荷兰舞蹈剧场创作的两部短篇舞作,通过《消失的门》与《谜样的房间》两个连续的舞台场景,打造出双重封闭密室空间:前者以无法开启的门与幽闭走廊营造压抑感,后者聚焦船舱中角色的内心挣扎。
演出在剧场内为观众构建了一场视觉与心理的双重冒险。极致写实的场景、精巧的光影调度、震撼的音效设计,所有元素都如电影镜头般精密配合,共同营造出一种梦境与现实交织重叠的氛围。
尤为独特的是舞团对电影剪辑手法的舞台化运用。转场在观众视线中直接进行,如同现场版的蒙太奇剪辑,而舞台上的人物角色则如同置身电影镜头中般孤立迷失。与此同时,现场光影视效的变幻,以及穿插其中的丰富声响效果,在强化了剧情节奏与张力的同时,也为作品增添更多电影质感,以视听感官的洪流,带领观众走进光怪陆离的超现实悬疑世界。
舞者怪诞、扭曲且极具控制力的动作,将人物的潜意识、欲望、恐惧与记忆具象化。每一段舞蹈都仿若一次心理上的“入侵”,用一种“无声的心理惊悚语言”,让观众窥见人性隐而未显的侧面,带来一场关于人性的深刻剖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